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4:33:41   浏览:88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设部


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建市[2005]13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建委,江苏、山东省建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解放军总后营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的7%,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

  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数量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隐患;三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四是建设领域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劳务队伍职业素质和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现对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贯彻国务院“要健全和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加快发展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的指示精神,以发展劳务企业为突破口,建立预防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调整全行业建筑队伍组织结构,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逐年推进。重点是对劳务分包行为和施工现场进行规范,要求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企业率先规范用工行为,要求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率先规范建筑市场,要求主要的建筑劳务输出地区率先做好农民工培训,合法、有效、有序组织农民工成建制地参与劳务竞争。

  二、工作目标

  总体工作目标: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

  1、2005年7月1日起,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特级、一级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劳务分包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等)的企业;其中,至2006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60%;至2007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90%;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2、建筑劳务输出人数超过20万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06年6月底前,将60%以上的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其中,劳务基地县(市)应将全部农民工纳入有资质的企业;2007年6月底前,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2008年6月底前,全国各地区的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吸纳。

  3、全国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持证上岗的平均比例,2007年6月底前,应提高到40%以上;至2008年6月底前,提高到60%以上。

  4、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交易场所和渠道。可拓展现有交易中心的功能或采取其他形式,建立渠道畅通、信息公开、服务全面的劳务分包交易平台,并对劳务分包合同进行备案,实现劳务分包交易行为基本规范化。

  5、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应于2006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地级市应于2007年6月底前实现以上全部目标。其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定工作方案,提前达到以上目标。

  三、政策措施

  1、明确建筑劳务分包制度的法律地位,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按照《建筑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关资质的企业,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或劳务分包企业完成的工作量及时支付劳务费用。承包企业应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并对本工程发生的劳务纠纷承担连带责任。劳务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挂靠和违法分包,禁止“包工头”承揽分包工程业务。

  各地要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工作力度,建立预防和惩戒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为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简化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审批程序,多渠道建立和发展劳务分包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将审批权下放至地(州、盟、市)及以下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和初审。随时申请、随时审批,缩短审批时间至20天以内,方便申请人。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包工头等的政策培训和分类指导,对具备条件的队伍,引导他们合资入股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按照《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获取资质证书;引导建筑业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促使“包工头”转为合法的企业职工或股东;引导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为其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允许砌筑等相关专业劳务企业承担农房施工。拥有砌筑、抹灰、钢筋工、木工等相关专业资质的劳务企业,在核定其承包工程范围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允许其承担一定规模以下的乡、镇、村民用住宅、农房的建筑施工。

  4、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用工必须办理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工伤、医疗、或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

  5、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劳务有序、有效的转化途径。各地区继续发挥建筑劳务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先培训、后输出”、“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要基本将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有组织地输出劳务。对农民工进行进城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筑劳务基地县(市)要重点建设好一所示范性的培训基地,将培训工作延伸到村镇。

  6、加强对承包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资金投入数额。禁止承包企业在投标中压减“职工教育经费”获取中标。承包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的工程项目,必须将“职工教育经费”单独计列,专项支出,确保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足额提取和使用。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的办法,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

  积极争取国家给予的扶贫资金和“阳光工程”培训资金,调配使用地方政府积累的劳保统筹资金,监督使用承包企业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务队伍的职业素质。

  7、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对农民工的多种管理方式。如探讨建立“建筑劳务市场”或“建筑劳务派遣中心”,作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补充措施,将因种种原因(如:季节性农民工、临时性零散用工)暂时没有纳入劳务企业的零散农民工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服务和管理,保证其有序流动。

  四、监督管理措施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的监督管理。

  1、对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直接雇用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或只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会保险,或只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等行为,均视为违法分包进行处理;

  对用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责令限期改正,可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2、无论承包企业在工程建设投标时是否压减“职工教育经费”,均视为已经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3、要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各地要建立施工现场日常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规范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政策引导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认真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劳务企业的工作指导。

  1、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立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力争工作的主动性,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工作,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政策措施。

  2、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做好政策引导。将宣传材料发至所有的建筑业企业及其项目部,发至建筑劳务基地的县、乡、村,让从事建筑业的施工企业和农民工基本了解国家政策,自觉改变多年形成的零散务工的方式、习惯。

  可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建造师(项目经理)进行劳动用工政策培训,对所有的工头、施工工长进行政策措施培训,切实将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和宣传工作。各地区可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充分发挥先进地区或企业的示范作用。总结劳务分包和劳务用工好的经验,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介绍,促进建筑劳务企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八月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做好军队精简整编编余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

国家计委 公安部 等


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做好军队精简整编编余职工安置工作的通知
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行政区)计委(计经委),劳动局,人事局( 劳动人事厅),民政厅(局),公安厅(局),粮食(商业)局(厅),各军区、 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人民解放军1985年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精简整编,裁减员额100万。目前整编任务已顺利完成,但尚有部分撤销、合并、 缩编单位和编余职工还未进行安置。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发[1985]13号文件《关于支持军队体制改革、精简
整编的通知》精神,妥善解决好精简整编中编余职工的安置问题,特作如下通知:
一、军队精简整编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部队各级领导要认真做好编余职工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地方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周密计划,把安置军队编余职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二、军队编余职工安置的对象和范围,是指军队在精简整编中由于单位撤销、合并、缩减编制而造成编余的且为1985年年底以前招收录用的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 包括在编、非编职工)。
三、对军队编余职工的工作安排,各地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职工的具体情况妥善安置。全民所有制职工原则上仍安排在全民所有制单位,确无全民所有制单位接收的,也可安排在集体所有制单位,保留其全民所有制职工的身份。
四、安置的办法,在编职工可参照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总参、总政、总后(1988)后司字第384号文件有关规定, 先办理编内转编外手续,再进行安置;非编职工应按照先调剂后安置的原则,凡安置地军队企事业单位需要增人的,先在编余职工
中调剂解决,无法调剂的由各地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安置。
五、军队编余职工,凡符合离休、退休条件的,应办理离休、退休。并按照民政部、劳动部、总参、总政、总后民(1982)39号文件规定,符合离休条件的,交当地或接收地区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符合退休条件的,交当地或接收地区的民政部门管理。对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
五周岁以上的编余职工,可提前退养,本人享受退休职工待遇,待达到退休年龄后再办理退休手续。对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应办理退职。凡移交民政部门的退休、退职职工,其退休待遇、安置办法、经费渠道,应按照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文件和民政部、财政部、(82) 财事

字111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对犯有严重错误尚未作出结论的, 待作出结论后再移交地方安置。
六、军队编余职工原则上就地就近进行安置;当地县、市安置确有困难的,也可到相邻县、市进行安置;对夫妻分居两地,或父母在异地身边无子女的,经军队军以上单位批准,也可以进行易地安置。编余职工的安置,由三总部、各大军区、军兵种、国防科工委的政治、后勤部门,按
照目前的分工,与调入安置地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办理安置手续。对从外地进京、津、沪安置的要从严控制。移交的材料必须完备,要有军队师以上单位或地方劳动、人事部门的招收录用手续和历次调整工资材料。军队有关部门要把编余职工移交材料于今年11月底
以前移交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
七、军队编余职工安置手续的办理,在编职员和在编工人改为非编职工进行安置,分别由军队师以上单位的政治部门和职工管理部门填写《在编职工转非编职工审批安置表》(样式附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经安置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安置;凭
审批安置表复印件,到当地公安、粮食部门办理落户和粮食供应关系手续。非编职员和非编工人的安置,由军队师以上单位的政治、后勤部门,按照目前的职工管理分工,填写《拟安置军队编余职工登记表》(样式附后),经安置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人事部门审批同意后进行安置;
其中异地安置的,凭登记表复印件到公安、粮食部门办理户口、粮食迁移手续。
八、根据军队精简整编的要求,安置军队编余职工的工作原则上于1988年底完成,最迟不得超过明年3月底。 各地区接收安置军队全民所有制非编职工的人数和工资总额,于1989年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局、人事局(劳动人事厅)和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委后勤部分别汇
总并分别上报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和总后勤部,由总后勤部将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指标划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接收安置军队在编职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汇总上报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由国家计委、劳动部、人事部相应核增劳动工资计划和干部指标。
九、对军队编余职工安置工作,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和军队各级政治、后勤部门,要严密组织,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抓紧办理,保证按时完成。
附一:在编职工转非编职工审批安置表
------------------------------------------------------
| 姓 名 | | 单 位 | |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民族 | |
|------|------|--------|-------|--------|------------|
| 家庭出身 | | 本人成份 | | 文化程度 | |
|------|------|--------|-------|--------|------------|
| | | 行政(技术) | | | |
| 政治面貌 | | | | 工资级别 | |
| | | 职务或工种 | | | |
|----------------------------------------------------|
| 基础岗位工资 | | 工龄津贴 | |
|----------------------------------------------------|
|何 时 何 地 入 伍 | |
|------------|---------------------------------------|
|何时何单位参加工作 | |
|------------|---------------------------------------|
|现 家 庭 住 址 | |
|----------------------------------------------------|
| | |
| 本 | |
| 人 | |
| 简 | |
| 历 | |
| | |
|-----|----------------------------------------------|

| | |
| 呈 | |
| 报 | 根据国家计委、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总政、总后〔1988〕后 |
| 单 |司字第663号文件规定,经研究,同意 同志转为非编工人(职员),移交地方安置。 |
| 位 | |
| 意 | |
| 见 | 一九 年 月 日 |
| | |
|-----|----------------------------------------------|
| | |
| 主 | |
| 管 | 根据国家计委、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总政、总后〔1988〕后 |
| 单 |司字第663号文件规定,经研究,同意 同志转为非编工人(职员),移交地方安置。 |
| 位 | |
| 意 | |
| 见 | 一九 年 月 日 |
| | |
|-----|----------------------------------------------|
| | |
| 劳 | |
| 动 | |
| 、 | 根据国家计委、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商业部、总参、总政、总后〔1988〕后 |
| 人 |司字第663号文件规定,经研究,同意 同志转为非编工人(职员),移交 |
| 事 |进行安置。 |
| 部 | |
| 门 | |
| 意 | |
| 见 | 一九 年 月 日 |
| | |
------------------------------------------------------
此表存入本人档案
附二:拟安置军队编余职工登记表
-------------------------------------------------------------
| | | | | 出生 | | 政治 | | 文化 | |
| 姓 名 | | 性别 | | | | | | | |
| | | | | 年月 | | 面貌 | | 程度 | |
|---------------------------|-------------|-----------------|
| | 常住户口 | |
| 籍贯 省(市) 县 | | 省(市) 县 |
| | 所在地 | |
|-----------------------------------------|-----------------|
| | | 提干 | | | |
| 参加工作时间 | | | | 批准机关 | |
| | | 时间 | | | |
|-------------|----------------|----------|-----------------|
| 行政(技术) | | 工资 | | 身体 | |
| | | | | | |
| 职务或工种 | | 级别 | | 情况 | |
|-------------|---------------------------------------------|
| 现工作单位 | |
|-------------|---------------------------------------------|
| 何年毕业 | |
| | |
| 于何学校 | |
|-------------|---------------------------------------------|
| 有何专长 | | 从事本专业时间 | |
|-------------|---------------------------------------------|
| 何时受过何种 | |
| | |
| 奖惩及其原因 | |
|-------------|---------------------------------------------|

| | |
| 有何政治、历 | |
| 史问题?是否 | |
| 结论? | |
| | |
|-----------------------------------------------------------|
| | |
| 简 | |
| 历 | |
| ∧ | |
| 含 | |
| 学 | |
| 历 | |
| ∨ | |
| | |
|-----|-----------------------------------------------------|
| |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年月 | | 文化程度 | |
| |------|----------------|------|----------------------|
| 爱 | | | 常住户口 | |
| 人 | 籍贯 | 省(市) 县 | | 省(市) 县 |
| 情 | | | 所在地 | |
| 况 |-----------------------------------------------------|
| | 现工作单位 | |
| |---------|-------------------------------------------|
| | 参加工作时间 | | 职务或工种 | | 政治面貌 | |
-------------------------------------------------------------
续表
---------------------------------------------------
| | 与本人 | | | | |
| |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学习)单位 | 现在住址 |
| | 关系 | | | | |
| |-------|------|------|------------|--------|
| | | | | | |
| 父 |-------|------|------|------------|--------|
| 母 | | | | | |
| 、 |-------|------|------|------------|--------|
| 子 | | | | | |
| 女 |-------|------|------|------------|--------|
| 情 | | | | | |
| 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置地点 | |
| | |
| 及理由 | |
| | |
|-------------|-----------------------------------|
| | |
| 移交单位 | |
| | |
| 意 见 | |
| | |
|-------------|-----------------------------------|
| | |
| 接收地区 | |
| 劳动、人事 | |
| 部门意见 | |
| | |
|-------------------------------------------------|
| 备 | |
| 注 | |
---------------------------------------------------





1988年10月17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宁政发(2009)3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南京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南京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培育和壮大全市创业投资市场,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6号)、《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令〔2005〕第39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08〕14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南京市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是市政府设立的,旨在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于符合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的成长型企业。

  第二章 基金的资金来源和设立

  第三条 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期规模为2亿元,由市本级财政分2009和2010年两个年度拨付给管理机构(南京市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引导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

  (一)市级财政资金;

  (二)引导基金的投资收益及其他增值收益;

  (三)经申请获得的国家或省级引导资金;

  (四)个人、企业或社会机构无偿捐赠的资金;

  (五)其他资金。

  第三章 基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四条 引导基金主要采用参股和跟进投资两种方式出资。不得用于投资股市、期市、汇市、房地产等支出,不得用于赞助、捐赠、借款等他用。

  第五条 引导基金的引导原则是参股不控股,通过股权结构的科学设计,保证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的独立性和商业化运作。两种引导方式对同一创业企业或项目原则上不重复支持。

  第六条 设立市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分管秘书长担任副主任,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审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委员(成员名单附后)。委员会负责制定引导基金的使用方式和使用原则,审核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引导基金合作与投资方案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

  第七条 南京市创业投资发展中心为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负责引导基金的日常运营管理,负责执行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行使民事权力、承担民事义务与责任,同时履行下列职责:

  (一)分析研究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创业投资的建议;

  (二)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和跟进投资;

  (三)对拟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和跟进投资企业进行调查评估,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导基金投资方案;

  (四)执行委员会决策方案,履行投资手续;

  (五)规范履行股东权利和义务,定期向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报送引导基金投资情况、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及跟进投资企业运作情况和相应的财务文件;

  (六)按照《投资协议》,对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实施退出工作。

  第八条 引导基金的收益可用于创业投资发展中心的正常工作经费支出。正常工作经费预算报委员会审核后执行。

  第四章 阶段参股

  第九条 阶段参股是指引导基金向创业投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在约定的期限内退出。主要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投资业绩突出、基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成熟的品牌创业投资企业或管理团队在南京市发起设立新的创业投资企业。

  第十条 引导基金参股合作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在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二)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出资人首期出资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有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机构的实收资本应在2000万美元以上);

  (三)有明确的投资领域,主要投资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其他重点产业;

  (四)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或受托管理顾问机构至少有3名具备5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且有至少3个对创业企业投资的成功案例。

  第十一条 引导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南京市范围内企业的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创业投资企业总资产的70%,且对单个创业企业的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创业投资企业自身总资产的20%。

  第十二条 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可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也可以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

  第十三条 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创业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0%,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引导基金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7年。

  第五章 跟进投资

  第十四条 跟进投资是指对创业投资企业选定投资的创业企业或项目,引导基金与创业投资企业共同投资。

  第十五条 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按《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经过注册地主管部门的备案;

  (二)跟进投资项目必须在南京市注册设立,且原则上限于设立5年内的未上市企业;

  (三)创业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必须为现金出资。

  第十六条 引导基金对单个企业原则上只进行一次跟进投资,且投资额原则按照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30%以下的比例跟进,投资价格与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价格相同,每个项目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第六章 投资程序

  第十七条 材料准备

  (一)参股投资需准备材料:

  1、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方案;

  2、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发展规划;

  3、主要合作方近几年管理业绩和成功案例,管理团队名单及资历,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履历材料等;

  4、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二)跟进投资需准备材料:

  1、跟进投资的研究报告;

  2、被投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企业章程;

  3、上年度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新设立的企业除外);

  4、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新设立的企业除外);

  5、创业投资企业已批准投资的决策文件副本;

  6、创业投资企业编制的《投资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

  7、创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或其股东签订的《投资意向书》。

  8、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八条 评审。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对合作方进行尽职调查,包括资料、文件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是否符合引导基金的扶持要求,投资方式是否符合规范等。组织就投资章程、合同等方面进行谈判。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创业投资机构申请和引导基金的合作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形成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及创业投资机构实际情况,形成合作方案,报委员会决策。

  第十九条 公示。经引导基金委员会批准的支持项目,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2周。对公示中发现重大问题的项目,引导基金不予支持。

  第二十条 履约。获得批准的合作方案,由创业投资发展中心按规定办理有关法律文件和投资手续。

  第七章 引导基金的退出

  第二十一条 引导基金参股创业投资企业形成的股权,可适时退出,并为体现引导基金的政策导向,可让渡部分收益给其他投资者和管理团队。

  第二十二条 引导基金采用跟进投资方式形成的股权一般在5年内退出,企业上市情形除外。共同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不得先于引导基金退出其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购买引导基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根据有关协议执行。

  第二十三条 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发生清算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股东共有的剩余财产应优先清偿引导基金。

  第二十四条 跟进投资企业发生清算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引导基金应优先于被跟进创业投资企业获得清偿。

  第八章 引导基金的监管

  第二十五条 引导基金必须选择商业银行进行托管,托管银行负责引导基金的资金保管、拨付、结算以及资金监管工作。资金托管银行定期向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反馈资金情况。

  第二十六条 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所设立的引导基金的监管与指导,对引导基金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及其资产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七条 引导基金原则不参与参股的创业投资企业和被跟进创业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但拥有监督权。可以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对创业投资企业进行专项审计。创业投资机构未按规定进行投资的,引导基金有权退出,对创业投资企业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截留转移等行为,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创业投资发展中心应于每季度末向委员会报送引导基金的资金使用情况,并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会计报表。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各区县、开发区设立的本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